首页 资讯 正文

太美啦!山东舰与维港同框大片来了

体育正文 23 0

太美啦!山东舰与维港同框大片来了

太美啦!山东舰与维港同框大片来了

驻训(zhùxùn)不再“拖家带口”

■解放军报记者(jìzhě)  陈晓杰

这(zhè)是余参谋所在的航空兵某(mǒu)部首次到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开展“零伴随”驻训。

这天,双方刚开完对接协调会,余参谋就拿到一本《联训(liánxùn)保障(bǎozhàng)手册》和一张“服务保障小组联系表”。

步入机场,看到(kàndào)战机整齐排列,机务人员和场站保障人员已经(yǐjīng)一起开展工作,余参谋舒了一口气。

年年都驻训,今年不一样。过去,一次异地驻训不亚于一次“搬家”:各型(gèxíng)设备和车辆、物资应带(yīngdài)尽带,后勤保障人员一路伴随保障。

而这一次驻训,称得上“轻装简行”——后勤人员一个没跟(gēn),保障车辆一辆(yīliàng)没带。

出行(chūxíng)前,余参谋和一些(yīxiē)官兵(guānbīng)不免还有些担心:“自己不带车,保障能跟上吗?吃住方面能供应过来吗?不会要啥啥没有,找谁谁难见吧……”

抵达驻训地几个小时后,这些担忧已经消除了一大半:场站生活设施一应俱全,官兵“拎包(līnbāo)入住(rùzhù)”就行。

进驻(jìnzhù)当天,余参谋就开始着手进行办公准备。他对着场站下发的“服务保障小组联系表(biǎo)”打了几个电话后,办公网络保障小组和电话保障小组很快(hěnkuài)到位,完成了布网和电话安装。

“驻训官兵只需(xū)一门心思投入训练,保障的事就交给我们来办。”为了保证驻训部队(bùduì)进驻后服务保障及时到位,该场站成立(chénglì)多个(duōgè)服务保障小组。无论飞行保障,还是日常生活保障,对照这张表都能直接找到相关部门负责人。

顺利进驻后,余参谋(cānmóu)所在部队随即投入飞行训练。一个飞行阶段任务结束,余参谋收到一张“场站服务保障问卷调查表”,请(qǐng)驻训官兵对场站的保障工作进行全过程评价和(hé)反馈。第一次“零(líng)伴随”驻训,余参谋和战友们为场站打出高分。

以前,航空兵部队异地驻训,大都“拖家带口”。可是,真打起(dǎqǐ)仗来,这种(zhèzhǒng)保障模式弊大于利。

作战样式在(zài)变,保障模式不能不变。要实现航空兵部队(bùduì)的敏捷部署,提升快速机动作战能力,“零伴随”保障势在必行。

对空军航空兵部队而言,“零伴随(bànsuí)”并不算一个新的保障理念。但“零伴随”真正(zhēnzhèng)实施起来,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验:驻训(zhùxùn)部队要适应这种“即插即用”的状态;场站则要迎接一场综合保障能力的大考。

托举战鹰奔赴未来战场(zhànchǎng),呼唤新的保障力量(lìliàng)。优化机制、畅通链路,才能实现(shíxiàn)保障资源顺畅流转和高效指挥协同,打通一条条通向战场的“输血动脉”。

为遂行新使命(shǐmìng)、担负新任务,场站(chǎngzhàn)官兵正奋力练就更加过硬的“铁肩膀”。

一个空军场站的保障之变(zhībiàn)

■廖诗宽(kuān) 刘希 胡潇潆 解放军报记者 陈晓杰

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战机等待起飞。张咏凯(zhāngyǒngkǎi)摄

天阴沉沉的,淅淅沥沥下起(qǐ)小雨。不过,这并没有(méiyǒu)影响正在进行的飞行训练。一架架战机从某机场呼啸升空,向着预定训练空域飞去。

塔台上,根据下一架次飞机着陆时间,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刘参谋(cānmóu)迅速指挥地面保障车辆到达预定位置(wèizhì)。

飞机着陆(zhuólù)后,充、填、加(jiā)、挂……地面保障人员有序展开作业,为战机再次出动做好准备。

夜晚,所有(suǒyǒu)飞行(fēixíng)训练顺利完成。刘参谋面前那排此起彼伏响起的电话,终于恢复了安静。

对讲机里,驻训部队机务人员(rényuán)和场站后勤保障人员密集的呼叫和应答声,也逐渐(zhújiàn)减少。向最后一组场站保障人员道了一声“辛苦”后,刘参谋紧绷的神经(shénjīng)稍微放松下来。

这一天,对场站官兵来说,是忙碌的(de)一天,也是具有(jùyǒu)特殊意义的一天:在此次训练中,他们为所有驻训部队提供“零伴随”保障,并(bìng)圆满完成能力验证。

打仗就是打后勤。近年来,该场站战训任务逐渐增多,大批量参训单位进驻成为常态。他们在上级机关(jīguān)的帮带下,适应新的功能定位,向(xiàng)战为战、迎难而上,积极探索(jījítànsuǒ)新的保障模式,在“零伴随(bànsuí)”保障之路上迈出先行先试的脚步,形成一套自己的做法。

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官兵(guānbīng)使用设备察看鸟情。吕世强摄

不能算自己(zìjǐ)的小账,要算战斗力的大账

“大油车,请到3号坪1号位加油。”收到驻训部队(bùduì)机务人员呼叫,该场站中士张翔正准备(zhǔnbèi)出发时,对讲机里又响起本场(běnchǎng)机务人员熟悉的呼叫声。

作为牵引加油(jiāyóu)保障小组的负责人(fùzérén),张翔出发为驻训部队加油的同时,安排另外一名驾驶员前往保障本场机务人员。

“现在,保障(bǎozhàng)任务是‘一盘棋’,不分‘他们(tāmen)’‘我们’,只有任务优先。”张翔(zhāngxiáng)说,“刚开始,还真不习惯(xíguàn)。还没有实行‘零伴随’保障时,外单位来驻训,都是自己带驾驶员和保障车辆;现在,我们必须同时保障驻训部队和本场部队,任务量大大增加。”

从保障“一家”到保障“大家”,场站(chǎngzhàn)官兵的思想迎来一波冲击。

观念被碰撞的不仅有本场官兵。“求人不如求己”是一种(yīzhǒng)普遍心理——必须“零伴随”吗?真的不能多带几个人?与驻训部队(bùduì)对接时,场站吴参谋(cānmóu)也会常常遇到兄弟部队参谋“讨价还价”。

“有的部队(bùduì)会想方设法多带人。”对此,吴参谋(cānmóu)表示,驻训部队自己带人来,可以(kěyǐ)很大程度上减轻场站的保障压力。但是,如此一来,又退回以前“各自为战”的状态了。

与驻训部队官兵深入接触后,吴参谋学会了换位思考:“面对(miànduì)新的保障模式,驻训部队有担心很正常。这时候(zhèshíhòu),我们场站的保障实力最具说服力(shuōfúlì)。”

保障(bǎozhàng)模式的重塑,首先是思维观念的重塑。“身处新(xīn)的作战体系,只有(zhǐyǒu)重新审视战场定位,重塑能力素质,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战场。”场站领导介绍了当时下定决心开展“零伴随”保障的初衷。

那是一场历时2年多的攻坚之战(zhīzhàn)——

到兄弟部队和(hé)民航机场考察调研,取长补短;开展“一专多能(yīzhuānduōnéng)”学习,大力推进能力储备;引入信息化建设(jiànshè)成果,优化保障流程,提高保障效率(xiàolǜ);定期开展研讨,官兵就如何实现“零伴随”保障,结合工作实际谈思考认识……

行不行,嘴上说了不算,还得实际检验。从去年(qùnián)开始,场站领导决定,先针对少部分驻训部队实施“零伴随(bànsuí)”保障,进行能力验证。

摸清本单位底数,探明(tànmíng)保障缺口在哪里;对接进驻部队,明确要给他们提供什么;与上级协调,算清需要申请预置多少资源……场站飞行保障室(shì)几名参谋针对“零伴随”保障的可行性,形成(xíngchéng)一套方案。

那段时间,吴参谋脑子里全是保障方案里那些数据。“我(wǒ)就不信自己测算(cèsuàn)不清楚、论证不明白!”记不清多少个夜晚,吴参谋和(hé)战友们为了一个个细节通宵达旦地加班。

为给驻训部队提供更及时高效的保障(bǎozhàng),刚开始,场站成立18个(gè)服务保障小组,后来又增至21个。

不分(fēn)时间、不分单位、不分你我(wǒ),保障好驻训部队的“第一顿饭”“第一次过夜”“第一场次飞行”,成为场站全体官兵的共识。

“零伴随”保障一经试行,收到不少驻训部队的(de)好评。场站官兵的自信也上来了:一定要让兄弟部队看看(kànkàn)我们的保障水平!

“驻训(zhùxùn)部队带的人员和物资(wùzī)少了(le),我们的保障任务更多了,但航空兵部队机动作战(zuòzhàn)能力得到了整体提升。围绕(wéirào)‘零伴随’做‘加减法’,就不能算自己的小账,要算战斗力的大账。”该场站一名领导告诉记者,这场训练结束后,他们还要在更大规模的演训任务中验证场站“零伴随”保障能力,探索形成一套更为科学完善的保障流程。

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官兵进行蓄电池保养。吕世强(lǚshìqiáng)摄

打破“低效循环”,创新精细化管理理念和(hé)流程

一大早,场站充气站站长吴彬就给今天(jīntiān)出车的(de)保障人员每人发放了一张任务操作卡。

记者看到,操作卡上,根据当日保障(bǎozhàng)任务列出了详细的(de)工作程序和注意事项。

“以前大家还嫌持卡操作麻烦,觉得拿个保障本出车就行了。几次事例教训之后,现在(xiànzài)持卡操作已成为(chéngwéi)习惯。”吴彬对记者说。

任务量越大、责任越大,越需要标准化。推行“零伴随”保障,场站(chǎngzhàn)各专业团队长期高负荷运转,对官兵(guānbīng)的体力、精力都是考验。

“新老人员交替更迭,保障(bǎozhàng)经验不(bù)足,带来一定隐患;装备设备连续运转(yùnzhuàn),维护保障不及时,会导致故障率较高……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粗放式的保障模式,进行(jìnxíng)规范管理。”场站罗参谋向记者细数了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。

为了解决错误操作、忘记流程(liúchéng)、遗漏工作等问题(wèntí),场站推行“卡片+”工作模式。他们还研发“飞行(fēixíng)保障辅助决策系统”,将场站各专业的(de)制度规范、各岗位的流程标准、各场景的工作内容都纳入该(gāi)系统。官兵上岗前,一键输入任务场景,就可打印出一张任务操作卡。持卡操作,有效规范了保障流程。

去年,场站还成立了(le)一个新部门—轮式装备统修维护中心。以前,驻训部队要修理(xiūlǐ)车辆(chēliàng),都是各管各的。“零伴随(bànsuí)”保障后,场站不仅提供车辆保障,还要承担所有(suǒyǒu)型号车辆维修保障任务。轮式装备统修维护中心成立后,建立起24小时值班抢修制度,可随时解决车辆突发故障。

在(zài)重塑保障模式(móshì)的道路上,有时需要做“加法”,有时则需要做“减法”。

在场站航材仓库,记者看到搬运机器人正在根据系统指令,完成(wánchéng)航空装备器材进出仓工作(gōngzuò)。“以前,航材收发、仓库摆放、出库、登记(dēngjì)等都需要人力完成。现在收发航材再也不用满仓库跑,只需在收发区动动手指就能完成。”航材仓库保管员李海洋说(shuō)。

前期,场站通过深入调研、咨询厂家,最终决定借鉴(jièjiàn)民航的(de)有益管理办法,建立仓储信息化管理系统。同时,他们引入搬运机器人和电动作业车,仓库保障实现(shíxiàn)智能化。

“随着保障任务成倍增加,传统的航材收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(mǎnzú)大规模、多机种的保障需求。”场站航材股简助理(zhùlǐ)介绍,“智能化仓库投入使用后,降低了人力(rénlì)成本,提高了存储效率,还可以实时查看库存使用率,控制仓储温度湿度(shīdù),大幅提高了航空装备器材管理效能。”

“保障模式变了,以前那种‘飞机一响、全员进场(jìnchǎng)’的方式,显然已经(yǐjīng)不合时宜,人员力量也不允许。”场站领导介绍,“下一步,我们要深化信息化建设成果,为战斗力提升(tíshēng)赋能增效。”

向外(xiàngwài)延伸,也要向内突破。结合工作实际,场站(chǎngzhàn)官兵积极自主创新,一个个小(xiǎo)发明、小创新为简化场站保障流程、提升保障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天气预报情况提醒软件,提升(tíshēng)了预报工作(gōngzuò)的时效性;库门制动装置改造,便于机堡库门抢修,提高了维修效率;机场道面全生命周期数据平台(píngtái),实现了道面精准维护……

如今(rújīn),该场站官兵自主研发的多项创新改造成果,已经投入使用(shǐyòng)。其中,2项被上级评为优秀研究成果,6项被空军推广使用,多名(duōmíng)官兵因创新成果突出获表彰奖励。

打破“低效循环”,创新精细化管理理念(lǐniàn)和流程,该场站逐步形成(zhúbùxíngchéng)了自身的“品牌”标准。

深挖(shēnwā)单兵潜力,锻造“一专多能”保障人才方阵

开着大巴车送飞行员进场后,二级(èrjí)上士杨通又(yòu)坐进电源车,给战机充电。遇上人手紧缺,他还会开上油车,去给战机加油。

利用不同车型使用的“时间差”,一人开多种型号的车,随叫随到(suíjiàosuídào),是(shì)杨通和战友们的工作状态,也是战位要求。

面对保障(bǎozhàng)任务(rènwù)繁重、人手紧缺的实际,该场站向内深挖单兵(dānbīng)潜力,注重人才梯队培养。他们开展“全机型”“全弹型”“全伞型”保障骨干训练,储备了一大批适应场站“零伴随”保障的人才。

“现在,任务追着我们跑。不会,就要赶紧学;学了,就要马上用。”杨通原本是个慢性子的人,赶上场站(chǎngzhàn)这两年的新变化(biànhuà),他逼着自己快(kuài)跑起来,学出一身本领。

刚入伍时,杨通干的是充电(chōngdiàn)专业。后来,场站提倡“一专多能(yīzhuānduōnéng)”学习,他又学会了电源、空调、油泵等专业。最近,他正在学习为战机充氧充氮。“不逼一逼自己(zìjǐ),还真不知道自己有(yǒu)多大潜力。”他感慨地说。

运行模式之变、战训任务之变,亟待场站官兵尽快实现能力升级。随着“零伴随”保障模式运行,场站对“一专多能”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。如今,“不会开车和做饭的车辆修理工不是优秀(yōuxiù)的保管员”,成为(chéngwéi)场站官兵中(zhōng)一句(yījù)颇为流行的顺口溜。

巨大的(de)连续轰鸣声(hōngmíngshēng)中,一架架战机依次降落。机尾处,阻力伞(sǎn)瞬间弹出,伞花在风中绽放。早在一旁等候的保伞员追上去,将地上的伞衣、伞绳拉到跑道边缘,快速整理。

南部(nánbù)战区空军某场站官兵回收战机阻力伞。张为栅摄

这些阻力伞(sǎn)会被运到哪里?记者跟着装满阻力伞的车来到伞房。伞房里,几名保伞员正将阻力伞快速(kuàisù)折叠、装包。

“零伴随(bànsuí)”保障后,平时不被大家关注的伞房里也悄然发生变化。保伞员胡子明回忆起(huíyìqǐ)几年前的场景(chǎngjǐng):“以前,各单位来驻训都要自己带保伞员,各叠各的伞。那时候,整个伞房坐满了各单位的保伞员。”

现在,驻训部队(bùduì)所用阻力(zǔlì)伞(sǎn)全都由场站官兵负责。他们要及时捡伞、后送、包伞,然后送至机务人员手中,保障各部队飞行计划顺利进行。

保障机型增多、任务频次加大后(hòu),最大的问题是(shì)保伞员人手不足。于是,场站安排经过“一专多能”培训的航材仓库保管员(bǎoguǎnyuán)也加入捡伞队伍。

熟能生巧,熟也能生智。胡子明和战友们一边提高(tígāo)包伞速度,一边琢磨如何改进包伞手法、优化(yōuhuà)叠伞步骤。

“到我们场站驻训的同行,都觉得我们的工作量简直不可想象(xiǎngxiàng)。”胡子明笑(míngxiào)着介绍,经他们优化后的叠伞手法已经推广到全军。

如今,场站的工作更忙更累了,连队(liánduì)战士的留队意愿是否会(huì)因此受到影响呢?充气站站长吴彬告诉记者,这(zhè)几年想要留队的战友越来越多,每年都要通过激烈的竞争,优中选优。

“任务越多(duō),学到的(de)东西也越多。忙,是为了能力的重塑、战斗力的提升,大家劲头更足了。”吴彬说。

吴彬还记得,自己多年前刚入伍时,整个场站只保障一种机型。后来(hòulái),他们保障的(de)机型增加到四五种(sìwǔzhǒng)。如今,他学得一身技能的同时,也在工作中目睹了各型战机的风采。

当战机加力冲上云霄的一瞬间,吴彬总会激动不已(jīdòngbùyǐ)。想到那些战机升空(shēngkōng)背后,有自己和战友们的常自豪。

太美啦!山东舰与维港同框大片来了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